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内,“湖湘红色基因寻迹团”各个队员也伴随着闹钟音乐醒来。今天,对他们来说又将是一个有目标、有期待的新征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第八小分队罗思琪、梁馨怡、龚敏三位队员的步伐一起去了解红色文化——“长工精神”。

初识李家湖章华镇,防汛点中的“长工精神”
2020年7月,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许多河流的水位大大超出了安全线,当地政府面对汛情,压实责任、主动作为、全力以赴抢险救灾,李家湖章华镇就是一个受洪水灾害冲击比较严重的地方。
8月6日,第八小分队队员来到这里,他们遇见了正在防汛点忙碌的抗洪官兵、村干部、村民、志愿者,通过深入了解,抗洪团队紧紧遵循“防汛大于一切,其他事情都没有这个重要”的口号,每天始终如一,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三班倒,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观察着河流的水位,每个巡逻员都会有一个竹棒,如果水位安全,他们会用竹棒铿锵有力地敲三下河堤给村民们报平安,如果超出安全水位,他们便立即敲响铜锣警醒村民。第八小分队的队员们发现,在章华镇防汛抗旱指挥所四营陵园街连上空飘扬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长工精神党员志愿服务队”,原来,“长工精神”已成为村民们的向往,这种精神使村民们齐心协力,把抗洪救灾视为己任,积极投入到抢险的工作中。
深读何长工纪念馆中的“长工精神”
何长工(1900-1988),原名何坤,湖南华容人,自幼好学,崇尚“实业救国”,曾以“任它年华似流水,豪情依旧红似火”为座右铭。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他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在北京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何坤在武汉结识了革命巨人毛泽东,为了帮他摆脱反动当局的追捕,毛泽东将他的名字由“何坤”改为“何长工”,意义是“要他为人民扛一辈子长工”。随后他参加了秋收起义以及后来的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就是何长工参与设计的。
何长工说:“革命者永远是年轻的,不论顺境逆境,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在职还是离休。只要生命不息,就有奋斗的义务,就有社会的责任。在位时努力工作,退职后发挥余热。老骥伏枥、志在干里,不用扬鞭自奋蹄。”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何长工也是这样做的:勤勤恳恳、百折不挠、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纪念馆位于“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华容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华容县章华镇,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82平方米,展厅面积268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