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日上午,衡阳市继续迎来强降水天气,但我校文学院“三下乡”队伍却不改行程,来到了衡阳市衡阳县曲兰镇的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和洪市镇的夏明翰故居。旨在进一步提高文学院“三下乡”“船山思想宣讲”社会实践服务团成员的思想认知水平。

文学院“船山思想宣讲”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全体成员在文综楼下合影

参观王船山故居的路上
还未进入湘西草堂,就被其前面巨大的荷花池惊呆了。碧绿的荷叶繁茂如盖,粉嫩的花儿亭亭玉立。

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之秋,有茅屋三间,左为住房,右为书房。大堂左右两面墙上,挂满了陶澍、张之洞、郭嵩焘、唐鉴。

如今,在其书房内,陈列着船山著作、古琴、雨伞、木屐等珍贵文物。
成员们默默踱步于书房内,时而小声交谈,时而低头沉思。
“来之前就听过无数次,船山先生出门必打伞、穿木屐,以此明示自己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如今终于看到传说中的雨伞和木屐,即使不是原件,也很开心。船山先生的这种民族气节确实令人赞佩。”来自文学院“船山思想宣讲”社会实践团的彭烨说道。

成员们缅怀船山先生

王船山自撰,由已故女书法家长沙人周昭怡书写的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依旧刻在前廊圆柱上,仿佛能看见,王船山先生当年挥洒翰墨,潜心著书的样子。
夏明翰故居则坐落在离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不远的洪市镇。 故居内设有夏明翰生平事迹陈列和夏家生活复原陈列。


大家细阅读夏明翰的资料
“夏明翰是我们衡阳人,因幼年受到船山传闻故事、书籍等熏陶,青年时期曾在长沙船山学社受过教育,担任社内湖南自修大学学生联合会主席。受船山爱国忧民思想之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植下,毅然投身革命,最终不惜牺牲生命,献身国家。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发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声音,动摇了蒋氏集团的统治地位,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革命烈士。”此次文学院“船山思想宣讲”社会实践服务团的负责人之一,党总支副书记周新文为成员们介绍夏明翰。
青塘绿荷、灰砖黑瓦,记录着夏明翰先生虽短暂,却光荣的一生。

王船山,以宿学老儒的身份教书维持生计,潜心著书数十年,发学不发家,奠定湖湘文化之基;夏明翰,面对敌人血淋淋的屠刀,大义凛然,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英勇不屈。他们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船山文化的继承者,宣传船山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