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地址:湖南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

邮编:421002

邮箱:tw@hynu.edu.cn

电话:0734-8486609

办公地址:新校区办公楼二楼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项 >正文

情牵脱贫攻坚 ||扶贫调研日记(八)

编辑:团委   2018/04/16 21:02

暂无图片。

详细介绍
 


 

1.衡阳县调研组第9组扶贫攻坚路上的“老黄牛”

 

7月19日下午,我们来到了调研的第一站,省级贫困村——衡阳县栏垅乡东井村。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位坚守在扶贫一线的年近6旬的老党员、老干部,县统计局主任科员--东井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孝国。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老黄牛”。“老黄牛”在东井村的三年里,为村民们的脱贫致富日夜操劳、辛苦奔波,只为东井村贫困不再。为此,他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口:

 

 

一、改善基础设施

 

他来到东井村,发现村里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和村民们的饮水问题。为此,他不顾年老体弱、冒着酷暑严寒,到处奔波筹集资金,跑部门、找领导、要项目,终于修通了东井村的“致富路”和自来水供给站,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和饮水问题。

 

 

 

二、发展产业扶贫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湖南常青特种水果公司合作,引进优良的琯溪蜜柚和三红柚,共计485亩,约3.15万株,预计三年后可为当地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他还鼓励并扶持曾忙生等村民发展养殖业,现在村里养殖业已初具规模,现有农户养鸡10万余只,养黄牛百余头,养黑山羊百余头,养鱼331亩;今年计划扩大养鸡规模,在建百余亩的养鸡场,为发展产业扶贫精准发力。

 

 

三、消除村民“等、靠、要”等落后的思想观念

 

周队长意识到,要想村民们脱贫致富,还得“授人以渔”。一方面,他通过走访贫困户和村民促膝谈心,破除村民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他通过精准扶贫,为村民树立脱贫致富的榜样,用事实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

 

 

时光荏苒、老黄牛一头扎进村里已有3年。岁月留声,如今,东井村一如往昔静谧,但是,一切都在悄悄地改变,路变宽了、水变清了、村民富了、老黄牛的头发也花白了。

 

2.耒阳市调研组第20组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了协助当地政府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一户一档”资料、协助调研村绘制完善好挂图作战表,以及走访调研贫困户,衡阳师范学院“情系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调研团,赴耒阳第二十小组于7月19日顺利抵达耒阳市亮源乡亮源桥村,在此开展为期五天的扶贫调研工作。

 

 

亮源桥村位于亮源乡东南部,东邻良坡,南接导子湾,西与观音交界,北与桐木接壤。全村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总人口4783人,辖3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计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贫困人口429人,属省定贫困村。

 

 

7月20日,在当地村工作队的陪同下,我组一同走访了当地产业扶贫特色基地。在政府的帮扶下,当地干部因地制宜,充分结合了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发展了一批特色扶贫产业。亮源桥村目前已建成两项扶贫产业——旭辉综合养殖合作社和正煌竹制品加工厂。

 

 

据了解,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该村通过金融帮扶与产业发展结合的方式,使部分特困户以个人名义在银行申请小额免息贷款,并以集资入股的方式,使得该部分贫困户能在年终企业盈利核算中分红,缓解了该部分贫困户的家庭经济压力。同时,工厂的开办也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一些因家庭情况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也能在村内得到就业机会,为村中贫困户提供了更为持续和广泛的收入来源。此种“以工代赈”的方式,不但能弥补农村经济收入单一、可靠性不强的弊端,也一定程度避免了一部分尚有劳动能力因家庭情况无法外出增收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形成一种人人有机会脱贫、村民靠自身劳动脱贫的良好局面。

 

 

“扶贫先扶志,脱贫靠自己”,贫困户若一味的靠政府的资金救济,只能是一种暂时性的“假性”脱贫。实践证明,引进产业发展,创造当地多样化的经济形式,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可为未脱贫的贫困户创造更多、更为稳定、广泛的收入来源,村民通过自身劳动,可达到一种可持续的、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3.耒阳市调研组第24组华村走访日记

 

1)

 

今天走访时,遇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这个家庭的主人叫徐江春是一个七旬老妪,她的老伴世多年,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在2004年去世,儿媳妇在生下孩子不久之后也跑了,只剩下一个孙子和她相依为命。

由于这个老人患有青光眼,眼睛不太看得清楚东西,做不了什么事情,所以每月就靠着300块钱的低保费生活着。“要是没有政府的帮扶,我只能出去讨米来供孙子读书了”她说完这句话后,我们都沉默了,一种无法言明的情绪萦绕与心头,久久无法抹去。本应该享受子女赡养的她,本应该尽享天伦之乐的她,本应该安稳度过后半生的她,奈何命运的不幸,让她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让身体不好的她在古稀之年还在为生活苦苦忧愁着。如果没有政府的援助,孙子的学费也是这个老人的心头病,但是由于政府扶贫政策中有个教育帮扶计划,这个老人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走访了这么多贫困户了,我发现大多数贫困户都是由于家里有人生了大病或者孩子的学费而使得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确实是这样,对于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只要你家里有一个生了重病的人,你这个家庭就会被拖垮,就会变得负债累累。

我坚定不移的相信,当哪天中国的老百姓不再为疾病的费用和孩子的学费所担忧,那么从那个时候起,中国才是真正的富裕起来了,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但是就中国的国情来说,这条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今天是我们“情牵脱贫攻坚”入户调研的第十天,去的是光华村,又一个空白的开始,但奔波之后,结尾久久难以回味。

村里安排了一个当过五年兵的村干部做我们的向导,当我们听不懂老百姓方言的时候,他会热心地解释,并详细跟跟我们说明该户的家庭情况,实在是帮了很多。在这里,“贫困”是很多老百姓的梦魇,因此对于国家到村里的扶贫政策,淳朴的老百姓都心怀感动。其中,有一个自己患病,儿子去世,儿媳出走,与正在读书的孙子相依为命的婆婆跟我们说:“要是没有国家的这一系列帮扶政策,那我只能靠乞讨过日子,只能靠乞讨来供我的孙子读书了!”婆婆的这一席话冲击着我的心灵,我们鼓励婆婆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对孩子的的教育问题给她介绍了教育帮扶政策。我想,当有一天我们都不用再为教育、医疗、养老的问题而发愁时,我们的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的人民才真正的富裕起来了。当然,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不过我始终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这个目标。

扶贫政策一直都被地方政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老百姓也基于自己对村里的了解表达出一些建议和意愿。每一户贫困家庭,在我们问到对我们的扶贫工作满意不,都是一个劲的说满意,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帮助,帮助他们脱离贫困,看到希望。有些人家,即使脱贫后仍有些困难,但他们都说这比以前好太多了,对政府的工作比较满意。

天色渐暗,结束了一天的走访,今天一工作走访了十户人家,在与贫困户的交谈和走访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居住环境。亲身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环诸萧然,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相信国家的政策的关怀与帮助会使他们迈向脱贫,过上好生活。

 

更多图片